浙江中秋晚会节目单(浙江中秋晚会)
这一依据为《行政复议法》第28条规定,如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从数据上看,政府和社会在环境治理上的确付出了努力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实环境给民众的感受却是:努力的结果在哪里?并非民众的期待和要求太高,而是治理效果还没能得到显著体现。如果说考核总量减排主要是在监测环境治理的量变过程,注重的是数据层面的改善;那么民众感受则更侧重于对治理结果和成效的检验,期待的是实质改变。
两种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虽然宗旨都是为致力于环境的改善,但在导向上却存在着区别:总量减排考核的是治理过程中动态的效果,而民众感受则来自于最终的结果。而环保考核要用好民众感受这张试纸,除了理念上的敬畏和考核标准上的体现,更需要扩大与民意对话的空间,建立畅通的信息互动机制,常态性、动态式地关切民众对环境的感受,接受公众的批评相比15年前,新大气法条文增加一倍,明确了政府职责,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及处罚标准,并要求公众举报渠道畅通。三是增加了对重点区域和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等重点领域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的专门规定。二是加强末端治理、源头治理,从产业政策制定、能源结构调整、燃煤质量提高、机动车污染治理等方面体现源头治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童卫东表示,此次修订的大气法有四大亮点:一是提出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首次明确国务院环保主管部门可以对省级政府进行考核。《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新《环保法》通过后修改的第一部单项法,共八章129条,对既有条款进行了大规模增删、调序、重新组织,其中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和重污染天气应对为新增加的两章。最后是怎么测,要解决好技术和队伍的问题。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的基础。这表明,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将大刀阔斧展开,我们认为,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难点,才能将这项工程从美好的顶层设计真正落到实质建设。调查显示,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环境监测的软肋,尽管我国家现有监测人员近6万名,但监测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且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较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这就提示我们要加强高级监测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利用这些先进的监测技术,获取到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只有建立起有效的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机制,才能够从制度层面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从而跟进后续的监管和治理,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其次是谁来测,要弄清各方权责。近日,中央审议通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新格局。
比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区分政府监测和企业监测方面都做得较好,值得借鉴。在发挥政府政策制定和监管功能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科研机构、环保类非政府组织以及第三方专业监测机构的功能,利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类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服务供给。传统的环境监测主要是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物监测,比如对空气、水质、土壤的监测,对污染源和排污者行为的监测,这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内容,必然也是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在监测网络的布局之初,就应该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细化生态和环境监测的指标,从而真正建设成陆海统筹和天地一体的监测网络。
另外,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人才队伍主要是偏重于技术性人才,而懂生态学、环境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的比较少,但系统性的生态环境监测急需综合性人才,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监测数据,从而满足我国环境生态监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次环保部已经就国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事宜与财政部达成一致,将分三步完成国家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的上收,真正实现国家考核、国家监测。首先是测什么,要细化监测指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及要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为监测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但必须注意到生态环境监测不能只偏重环境监测,还有更大的生态系统需要监测,比如宏观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生物多样性群落监测、生物个体以及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等等,这些都应该是整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事权全部上收中央本级,是希望从根本上避免监测数据受考核评比等行政干扰,但这并不意味着监测工作全都要依赖中央,完整的监测机制建立还必然要理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监测的职责和任务。
虽然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非常重要,但监管工作完成的关键在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作者:李玉洁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后)。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动作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势在必行环境监测事权全部上收中央本级,是希望从根本上避免监测数据受考核评比等行政干扰,但这并不意味着监测工作全都要依赖中央,完整的监测机制建立还必然要理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监测的职责和任务。这表明,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将大刀阔斧展开,我们认为,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难点,才能将这项工程从美好的顶层设计真正落到实质建设。传统的环境监测主要是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物监测,比如对空气、水质、土壤的监测,对污染源和排污者行为的监测,这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内容,必然也是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工作的重中之重。《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及要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为监测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最后是怎么测,要解决好技术和队伍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动作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势在必行。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其次是谁来测,要弄清各方权责。近日,中央审议通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新格局。
比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区分政府监测和企业监测方面都做得较好,值得借鉴。另外,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人才队伍主要是偏重于技术性人才,而懂生态学、环境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的比较少,但系统性的生态环境监测急需综合性人才,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监测数据,从而满足我国环境生态监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只有建立起有效的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机制,才能够从制度层面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从而跟进后续的监管和治理,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发挥政府政策制定和监管功能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科研机构、环保类非政府组织以及第三方专业监测机构的功能,利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类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服务供给。但必须注意到生态环境监测不能只偏重环境监测,还有更大的生态系统需要监测,比如宏观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生物多样性群落监测、生物个体以及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等等,这些都应该是整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环保部已经就国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事宜与财政部达成一致,将分三步完成国家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的上收,真正实现国家考核、国家监测。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的基础。虽然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非常重要,但监管工作完成的关键在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作者:李玉洁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后)。首先是测什么,要细化监测指标。
调查显示,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环境监测的软肋,尽管我国家现有监测人员近6万名,但监测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且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较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这就提示我们要加强高级监测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利用这些先进的监测技术,获取到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这就要求在监测网络的布局之初,就应该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细化生态和环境监测的指标,从而真正建设成陆海统筹和天地一体的监测网络
这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个,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和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64.7%和9.7%。对此,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明确提出,下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努力做好4方面工作,即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理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大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力度。起草《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全国有92个地区取得了生态市县的阶段性成果,获得了命名,并建成了4596个生态乡镇。
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提档升级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总结,环境保护工作的探索实践经验和工作重点在其中得以充分体现。组织修改《畜禽养殖项目环评导则》。
加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力度,全年下达60亿元支持资金落实2015年度中央农村环保资金,明确重点整治区域。拟定《关于加强以奖促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长效运行管理的意见》。
会议要求要充分发挥工作协调组和专家委员会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理中的作用。上半年,环境保护部相关部门共完成全国2000多个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数据的审核。